top of page

死亡是普遍的

  • 作家相片: 牙 穆
    牙 穆
  • 2月5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
死亡是普遍的


讓我們來探討佛陀如何為兩個人解決這個問題,她們因為執著而承受著死亡所帶來的悲慟。

其中一人是綺薩幗塔米(Kisagotami)。

她唯一的孩子被毒蛇咬死了。她抱著死去的孩子求助於佛陀。

佛陀於是要她從一個沒有經歷過死亡的家庭帶回來一些芥子。

但是,她找不到這樣的家庭。

她所到訪的每一戶家庭,若不是正在因逝世的家人感覺悲痛,就是曾經為死去的親人哀悼。

於是,她明白了苦澀的真理:死亡是普遍的。

死亡襲擊每一個人,無人幸免。悲痛是每個人必須繼承的遺產。

佛陀曾勸導的另一個人是帕塔奼拉(Patacara),她的故事更加悲慘。

在短短的時間里,她失去了她的兩個孩子,丈夫,兄弟,父母,和她所擁有的一切。

她喪失了理智,在荒野和大街上裸奔,直到她遇到了佛陀。

佛陀讓她恢復了神智,向她解釋死亡是所有眾生都必須面對的自然現象。


“帕塔奼拉,你曾經在過去世不止一次,而是許多次經歷過相似的遭遇。

你為了父親、母親、孩子、親人的逝世長期的承受痛苦。

你因悲痛而流過的眼淚比汪洋里的海水還要多。”


聽過這番話之後,帕塔奼拉領悟到生命的無常。

帕塔奼拉和綺薩幗塔米都理解了苦,也各自從痛苦經歷中得到了領悟。由於深入地理解了第一聖諦的“苦”,其餘的三個聖諦也得以領悟。


生命是不定,

死亡是必定。

——達摩難陀長老著


善仁善終服務

20年殯葬經驗

明碼實價|絕不取巧
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佛教的哲理

佛教的哲理 圓滿境界的高尚聖人不因逝世的至親而悲泣,因為他已經除去了激情。 阿那律尊者(Venerable Anuruddha),一位阿羅漢(Arahant),並沒有因佛陀的逝世而悲泣。 然而,阿難陀尊者(Venerable...

 
 
悲痛的原因

悲痛的原因 我們的悲哀和傷痛源自各種執著。 若我們要克服悲痛,就得放棄這些執著——非但只是對人,尚有對事物的執著。 這是最終的真理,這是死亡要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教訓。 執著給了我們很多物質,讓我們在情感上得到滿足,同時過著世俗的生活。 它們最後卻也成為了所有痛苦的根源。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